您好,欢迎访问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|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|江西省稀土标准化委员会官方网站官网!
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|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|江西省稀土标准化委员会官方网站
扫码登录 ×
扫码前请关注公众号,关注即完成注册!
扫码前请关注公众号,关注即完成注册!
修改个人信息 ×
请填写您的个人信息:
用户名
  *
新闻
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: 首页 >> 新闻 >> 行业资讯
包头日报:寻梦稀土之都(一)
2019-04-25 返回列表

包头日报:寻梦稀土之都(一)


包头日报社  稀土在线  4天前


专家正在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



稀土三厂混合稀土金属生产线投产



有色三厂(稀土三厂)稀土科研人员在工作


白云鄂博,一座天造的神矿。它富集多种矿物。有资料显示,至今人类发掘出的矿物有3800多种,白云鄂博矿区就含有71种元素、矿物175种。其中稀土储量惊人,已探明的稀土资源储量达一亿吨。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。


1927年,丁道衡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这座宝矿。1934年,何作霖研究丁道衡采集的矿石标本时,发现白云鄂博矿物中含有两种稀土矿物。但是,由于旧中国落后,他们只能望矿兴叹。又沉睡了几十年之后,这座宝矿里的稀土终于被唤醒。从此,这里巨量蕴藏的稀土资源让世界震惊。


“小燕子,穿花衣,年年春天来这里,我问燕子你为啥来?燕子说:‘这里的春天最美丽!’”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,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来源于一部以包钢建设为背景的老电影《护士日记》。第一代稀土人带着歌曲里小燕子的美好憧憬,从五湖四海汇集到包头,开始了几代人的稀土强国梦。转眼一个甲子将尽,老一辈稀土人的梦想已经实现,但并未就此结束。这种与“土”相生相伴的梦,仍在这里传承。


第一篇 梦想从这里开始


1959年12月,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在包钢第二选矿厂出炉,标志着我国稀土工业的开端。包头成为全国稀土工业的发祥地。


1953年,国家决定利用白云鄂博的矿资源,在包头建设一个大型钢铁集团,定名为“五四”钢铁公司,就是今天让包头人引以为傲的包钢。1956年,白云鄂博铁矿建成。之后到1961年期间,包钢试验厂即后来的包钢稀土二厂、选矿厂即后来的包钢稀土一厂、8861试验厂即后来的包钢稀土三厂,相继建立。至此,包头的稀土工业开始兴起。


然而,没有人能够想到,包头稀土工业的发源地,是一个所谓的“信箱”。几代人的稀土梦也是从这个神秘的“信箱”里开始。


◆ 神秘的“信箱”


——包头稀土梦发源的地方


1958年包钢设立了一个“信箱”,名为“包头昆都仑区二○五号信箱”。其实,这个“信箱”就是后来包钢稀土一厂的前身。名为信箱,其实是一个选矿厂。它建在当时的钢32号街坊和包钢管辖的82号街坊,工作地点和厂房就设立在这两个住宅楼的一楼。工作条件和环境之拮据、简陋,可想而知。然而,这个用民房改造的厂址,就是包头稀土发源的地方。


1959年,16岁的杨兴山到钢32号街坊报到,成了一名浮选学徒工,从此结下了一生不解的稀土缘。


杨兴山跟一名技术员当了三年学徒,具体的工作就是跟几位技术员师傅和同事们在82号街坊一起做小型选矿试验。他回忆说,当时的艰苦条件,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。“选矿的好几个环节都要手工操作。”到白云鄂博矿选矿石,是靠肉眼来识别。师傅告诉他,上面有米黄色条纹的矿块是稀土含量较高的。就是靠着用眼看、用手挑的方式,他们把一块块矿石选了回来。矿块运到选矿车间,没有破碎机,便在水泥地上垫上铁片,用小锤一锤一锤砸,砸成樱桃核大小。再用自制的小型球磨机将矿物磨得更细。磨好之后用筛子筛进浮选机,加入药剂浮选。最终选出的稀土矿物,因为没有干燥机,只能放在炒菜的铁锅里炒干。杨兴山他们,就是日复一日反复这样的试验,目的就是要提炼出比例更高的稀土精矿。杨兴山说,“当时通过这样的土法炼制,只能选到10%—11%的稀土矿。一吨矿块只能选出几公斤的稀土矿物。”


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在包钢出炉


——包头成为全国稀土工业的发祥地


1959年,“二○五号信箱”终于有了真正的厂房,名为包钢第二选矿厂,后改名“704”,就是后来的包钢稀土一厂。1959年12月,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在这里出炉,标志着我国稀土工业的开端。由此包头成为全国稀土工业的发祥地。


厂房有了,设备也比在82号街坊时好了很多。破碎机、球磨机、干燥机,尽管仍是简单甚至简陋,但该有的设备都齐全了。可是,工作地点到住地的距离一下子拉到了20多公里,上班要步行将近两个小时。杨兴山感慨地说,“那个时候是三班倒,我们上班都要自觉地提前20分钟到。就记得那布底鞋特别不耐磨,很快就走坏了,但是又没钱买新鞋,脚上一年四季穿的基本都是破洞的鞋。下了夜班经常迷路,没有路灯,黑漆漆的,走着走着就找不到方向了。”


杨兴山回忆说,由于保密性很强,当时包钢第二选矿厂都是军队站岗。到了1961年,包钢第二选矿厂改名为704厂。1962年开始可以做小型连续浮选试验。工人们24小时三班倒,连续不断地反复试验。


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,包钢第二选矿厂在1959年12月产出了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。


704厂的那段日子


——对“艰苦创业”的诠释


在老一代稀土人的心里,都会记得那个如今听起来十分神秘的“704”。在那里,他们经历了稀土发展最艰苦也是最火热的日子。


亲历过那段岁月的杨田铸老人回忆,因为当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,704厂其实只建了一个车间,下设三个工段。一工段,利用电炉以高炉渣和硅铁提炼硅铁稀土合金;二工段,利用硅铁稀土合金,以湿法提取稀土氧化物和氯化物。三工段,利用稀土化合物通过电解炼出稀土金属。当时由于资金问题,设备未配齐,无法正规试产,工人们只能因陋就简,小规模土法生产。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,以及后来的稀土金属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生产条件下诞生的。


杨田铸当时任三工段段长,“那时原设计的两台小型电解炉,因设计缺陷,始终未安装完无法使用。为早日出金属,只能土法上马。”他们用废油桶做土炉,用鼓风机把炉温吹至800℃以上。石墨电极车成坩埚阴极,内装电解质和收集金属的小瓷坩埚。靠一台仅有的整流器,便开始生产。试生产过程很不顺利。加热温度忽高忽低,很难控制。每次出炉不是找不到金属,就是金属颗粒肉眼难寻,且分散不聚集。在多次失败后,第一块包头矿的稀土(混合)金属终于诞生,尽管只有黄豆大小的几克重。之后取得了一定经验,除生产了较多的混合稀土金属外,单一金属镧铈镨钕也试产成功。


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环境,杨田铸感慨万千,当时的工人师傅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。“电解过程中,产生的氯气充满车间,窗上唯一一台排风扇作用有限。高温烘烤,氯气呛鼻。工人的劳保,只有一身再生布工作服和一个口罩,无法起到保护作用。唯一能对他们的补偿是,上一个班可以获得一张两毛钱保健票,拿到食堂能免费领一盘带点肉的菜。这在吃不饱、缺营养的当年,已是极大的安慰和鼓舞了。”


1959年下半年至1961年一年多的试生产中,稀土硅铁合金已具小规模。混合稀土和单一稀土氧化物小规模试产成功。混合稀土金属以及单一镧铈镨钕也已电解获得。1961年后,由于国家经济困难,704厂进入停业状态。


1961年包钢开始设计8861试验厂(今北方稀土的前身)。1963年建成两个选矿试验车间,杨兴山等原704厂试验车间的工作人员全部调往8861试验厂工作。1964年10月,25吨系统试车成功,同年12月75吨系统试车成功,比起“信箱”里处理能力为500克的浮选机,已经进步了很多。


(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:郭燕)

备案:赣ICP备13007043号           赣公网安备36070002000247号

版权所有: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(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)官方网站管理系统